王昱桐,女,中共预备党员,现任2023级法学一班团支书,2024级法学1班朋辈班主任。曾获国家奖学金、学业一等奖学金、8590am海洋之神三好学生、书院一等奖学金;8590am海洋之神优秀学生干部、8590am海洋之神(青岛校区)十佳志愿者、8590am海洋之神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。
卢梭曾言:“人生而自由,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。”法学于我,恰似一场与镣铐共舞的修行。初入这片理性与思辨交织的天地时,法典的厚重如锁链般束缚脚步,逻辑的迷宫常令我在晦暗中迷失方向。我曾困顿于术语的密林,在机械背诵中耗尽气力;也曾畏缩于模拟法庭的镁光灯下,任由颤抖的声音暴露稚嫩。那些被咖啡渍浸透的深夜、被自我怀疑撕裂的晨曦,都成为青春最真实的注脚。

然而,真正的自由从不在枷锁之外,而在学会与镣铐共鸣。如今回望,那些与自我较劲的日夜早已熔铸成生命的勋章。我依然敬畏法学的浩瀚,却不再恐惧迷雾中的独行。因为深知:所谓成长,不是挣脱所有枷锁,而是将镣铐锻造成剑,在每一次与困境的搏击中,让灵魂的舞步愈发从容。正如风暴中的海燕从不回避雷鸣,我愿永远以挑战为帆,在法学与人生的航程中,破浪而行。
迷雾中的独行
初入法学殿堂时,我如同闯入迷雾森林的旅人,法典的厚重与逻辑的缜密化作荆棘,每一步都走得踉跄而迷茫。那些晦涩的术语像散落的星辰,明明近在咫尺,却始终无法串联成完整的银河。面对浩瀚的知识体系,我笨拙地模仿他人的学习方式,却在机械背诵与囫囵吞枣中屡屡碰壁——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,总在深夜复习时化作一团混沌的墨影。
最初的挫败感像一场延绵的梅雨,浸润着每个挑灯夜读的凌晨。我曾在图书馆的角落反复背诵条文,却总在合上书本的瞬间遗忘大半;也曾面对案例分析的作业手足无措,仿佛站在逻辑迷宫的入口,找不到解题的钥匙。那段日子,晨曦与星辉交替见证着我的困顿,直到某个被咖啡提醒的深夜,我突然意识到:法学不是靠蛮力攀登的高墙,而是需要解码规律的智慧之塔。
我开始尝试将庞杂的知识拆解成模块,用思维导图编织概念网络,在案例推演中理解条文背后的逻辑筋骨。晨光初露时诵读经典判例,暮色四合时与同学模拟辩论。渐渐地,那些曾经冰冷的文字开始跃动,在一次次归纳与演绎中显现出严谨的美感,当看到期末成绩单上的数字,我忽然懂得:所谓天赋,不过是把时间熬成了透亮的茧。

天平上的起舞
成长的代价往往是失衡的阵痛。当课业压力与学生工作的浪潮同时涌来,我曾像陀螺般在教室、会议室与寝室间机械旋转。凌晨两点的策划案、周末缺席的聚会、永远延迟的补眠……疲惫堆积成山时,我也在质问:这样的忙碌究竟是充实,还是自我感动的陷阱
转机出现在某个暴雨滂沱的傍晚。望着雨中摇晃的银杏树,我忽然想起课堂上老师的话:“真正的平衡不是平均分配,而是找到支点。”于是开始尝试用案件分析的思维规划生活——将任务按紧急性与重要性分类,用番茄钟切割时间。当计划本上的待办事项逐渐被整齐的勾画取代,当站在讲台上不再因准备不足而心跳如鼓,我终于领悟:时间从不辜负清醒的掌舵者。

探索中的蜕变
创新竞赛与模拟法庭的舞台,曾是交织着敬畏与困惑的修行场。初涉其中时,生硬的理论与单薄的逻辑如同未组装的机械,空有零件却难以运转;面对错综复杂的案例与思维壁垒,我像手持旧地图的探险者,在陌生领域踉跄摸索。从文献深海的挣扎到团队协作的碰撞,从亦步亦趋沿袭范式到以创新视角重构问题本质,每一次推翻与重建都悄然编织成成长的网。我学会将严谨与想象力交融,在逻辑推演中捕捉漏洞,在极限压力下淬炼判断力,更领悟到如何让静止的条文生长出改变现实的力量。当掌声褪去,真正沉淀的并非荣誉,而是系统性思维的韧性、溯流而上的勇气,以及那份在激荡中找寻平衡与突破的清醒——法律从此不再是圣殿,而是奔腾的河,而我愿做永不停歇的摆渡人。
如今的回望,那些挣扎与突破都化作年轮般的印记。法学教会我的不仅是条文与案例,更是如何在混沌中建立秩序,在压力下保持清醒,在局限中创造可能。正如霍姆斯大法官所说:“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,而在于经验。”而青春的意义,或许正在于将每一次跌倒的疼痛,都酿成照亮前路的星火。
歌德曾言: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站在何处,而是朝着什么方向前进。”这趟旅程尚未抵达终点,但我已学会怀着敬畏之心前行——因为真正的光明,从来不是没有黑暗,而是永不被黑暗所遮蔽。